山頂緣何容易“招雷”

              據英國《衛報》6月8日報道,一名30歲的美國男子約女友去登山,準備在登頂后向女友求婚,并給她戴上戒指。但世事難料,當男子求婚時女友卻被雷擊身亡。
               人在山頂遭遇雷擊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人們心中有一個疑問:山頂的人或者物體為什么容易被雷擊呢?11日,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人在山頂上被雷擊主要是因為距離雷雨云云底較近所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研究所所長張義軍認為,關鍵的問題是,人們的防范意識不強,因為好多人存有僥幸心理,認為雷擊是一種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中國天氣網首席專家李小泉持有相同意見。他表示,雷電容易集中在一個突出的地方。山頂上是電荷最容易聚集的地方,容易遭受雷擊。
               “一般而言,在曠野或者山頂孤立的目標物都會首先遭到雷擊。”雷電防護專家關象石表示,這從總結長期雷電觀測得出的雷擊電氣幾何模型里也可看出.關象石進一步分析稱,雷電多是像樹枝一樣彎彎曲曲下擊的。這種彎彎曲曲的過程實際上是雷雨云中的電荷流動的過程。當這種過程發展到距離地面很近的位置時會停止。而后,電荷以停止點為頂點、以一定的長度為半徑“畫”弧。在“畫”的過程中,電荷往往會先碰到地面上最突出的物體。
               事實上,山頂容易遭受雷擊還有潛在的原因。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稱,從氣候特征來看,山區雷暴多于平坦地區,原因是熱力條件容易滿足,若有冷空氣配合,則易于形成對流不穩定層結。山區雷暴多發生于傍晚到夜間,山頂上的輻射冷卻易于形成山谷風,山谷風是出發對流不穩定的條件。
               最近幾年,從雷電災害具發生的特點看,因雷擊造成的人身傷亡事故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專家稱,雷電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與地形、下墊面關系密切。相對城市來說,山地、農田、草原、水域及其附近等下墊面沒有高大建筑,人體站立或者棲身大樹下、窩棚內,極易引雷上身。
               張義軍認為,除了提高人們自身的科學防雷意識外,在人群經常活動的農村開闊地帶選擇適當的地點建設有防雷設施的避雨、防雷和休息的簡易亭閣對于改變農村,特別是山區雷電災害嚴重狀況是必要和有效的。
            到底該如何預防雷擊呢?張義軍介紹了“兩個30”預防雷擊的實用方法:從看到閃電時開始數數,如果數到30以內就聽到雷聲,說明你正處于雷電高危險區域,要立即躲避;在最后一次聽到雷聲30分鐘后,沒有出現打雷現象,說明你已經處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里,可以進行戶外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