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的速度是光速嗎?

          閃電,是大自然神秘而壯觀的現象之一。當閃電發生時,會放出大量的光和熱,沿途空氣被強烈加熱、水滴迅速氣化、體積驟然膨脹而產生沖擊波,使空氣產生猛烈的震動,此時產生的聲音就是雷鳴。
          一般情況下,閃電多是在人們沒有防備的一瞬間發生并結束的,所以一直以來,閃電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迅速、猛烈。早在戰國時代的《六韜》一書中,古人就對閃電的迅猛進行了總結:“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這句話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迅雷不及掩耳”的出處。但是關于閃電的速度,學者和專家們一直沒有得出比較確切的結果。在網絡上搜索,結果更是千差萬別,同時會發現很多人認為“閃電的速度就是光速,就是30萬千米/秒”。而也有不少人表示不認同,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那么閃電到底有多快,它和光速是不是一回事呢?
          這得從閃電的發生過程說起。在一次正常的閃電前,云里的電荷分布是這樣的:云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中、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底部有少量的正電荷。當正、負電荷的量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就會引起放電,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閃電現象。閃電可以發生在同一塊云的不同部位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云與云之間以及云和地之間。發生在云地之間的閃電稱為云-地閃電。由于它與我們人類的活動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所以對它開展的研究也最多。
          通過高速攝影儀器我們得知,一個完整的云-地閃電其實是由多次連續不斷的放電過程組成,這些放電過程沿著同一條通道,如同海浪一樣一波接一波,每兩波的時間間隔僅有百分之幾秒。每次放電一般包括先導和回擊兩個過程:先導主要是為閃電放電建立電離通道,相當于“鋪路”;當先導很接近地面時,就像接通了一根導線,強大的電流以極快的速度由地面流至云層,這一個過程稱為回擊,約需70微秒的時間。如果云層還有足夠的電量,就開始第二次的先導-回擊放電過程。一次完整的云-地閃電過程持續時間約0.2秒。
          由于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所以它遵循與之相關的物理定律,本身的速度受到空氣電導率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專家和學者在閃電速度的數值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得出的結果差別也比較大。有關學者通過對多個閃電精細的科學觀測,發現閃電在不同的行進階段速度也有所不同,如閃電的先導過程的平均速度為1.5×105米/秒,約為光速的1/2000,而回擊過程的速度遠大于先導速度,為光速的1/10至1/3。美國能源部給出的閃電平均速度為1.45×108米/秒,大致為光速的一半。佛羅里達大學的學者通過研究,得出閃電的速度為1×105至1.4×106米/秒, 平均速度為4.4×105米/秒。
          雖然這些數據不一定十分準確,但從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閃電的速度遠低于光速,同時又遠高于雷聲的速度。之所以很多人認為閃電的速度就是光速,主要是把閃電發出的光傳播到我們眼中的速度,當成了閃電本身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