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變革”之林芝氣象局

                林芝氣象事業誕生于1953年2月1日,發展之初,主要承擔地面和高空探測業務,20世紀50年代前使用的地面觀測儀器由西南軍區氣象處統一配發,多為進口,主要有美國產空盒氣壓表、周轉溫度計和日本立軸式風向計、電接風速計、直角曲管地表溫等。
                歷經60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林芝地區氣象局已建成布局和功能較為完備的氣象災害大氣綜合監測站網,主要從事的基礎氣象業務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農業氣象觀測、酸雨觀測、GPS/MET高空水氣遙感觀測和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等業務。全地區擁有4個國家有人地面自動氣象站、11個國家級無人自動氣象站(3個縣級無人自動氣象站)、1個國家高空氣象站(CCOS探空站)、1個GPS/水汽監測站、1個國家農業氣象觀測站、1個多普勒天氣雷達站、1個酸雨監測站、4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2個閃電定位監測站、1個一級全輻射觀測站,18個區域(鄉鎮)自動氣象站,5個雨量遙測站。建成了以衛星通信、地面公用數據通信網相結合的氣象業務與政務信息網絡,實現了區-地(6兆MHTP)、地-縣(2兆SDH)氣象專用寬帶通信,建成了區-地-縣天氣預報視頻會商系統,基本形成了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人機交互處理系統為平臺、綜合應用多種技術方法的天氣預報業務流程;建成了1個FY-2衛星云圖接收系統、4個PES衛星地球小站和4個CMACast衛星數據廣播系統,1個氣象數據衛星傳輸便攜站。 
                改革開放以來,林芝地區氣象局引進和自主開發研制了林芝地區中長期天氣預報系統、短期氣候預測預警系統、森林火險衛星監測系統、氣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警報服務系統等多種先進的預測預報服務技術。構成了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干旱監測與預報、山洪地質災害監測與預報、雷電防御、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涉及農牧業、林業、交通、運輸、水利、環保、國土資源、旅游、航空、商業、建筑、農業保險等多個行業和部門。建成了以自動氣象站、電視、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手機短信、微信、微博、氣象網站、氣象信息員為主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目前,全地區共有9個電子顯示屏、1個農村大喇叭、5個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6743個基層氣象信息員,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了林芝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個領域。